高原上的测绘人:睡在羊圈打地铺?负重徒步克服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早上七点起床吃饭,七点半出发去往测量地点。一般情况下,直到晚上的七八点才能回到驻地。到达驻地后,还要整理当天所测量的数据,分析第二天出去的路径和选点,直到凌晨十二
早上七点起床吃饭,七点半出发去往测量地点。一般情况下,直到晚上的七八点才能回到驻地。到达驻地后,还要整理当天所测量的数据,分析第二天出去的路径和选点,直到凌晨十二点做完所有的工作,才得以匆匆睡下。从早上七点到凌晨十二点,日复一日,这样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长都是他的工作常态。“还要看具体情况,有些地方确实比较远,开车都很困难。还会一直干到凌晨一两点。”
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五道梁五,位于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和西部高山地区。因4675米的高海拔和地势,空气不流畅,又加上这一带土壤含汞量较高,植被较少,造成空气中含氧量很低,一般高原反应会在此处非常显现。
睡过羊圈战胜高反 徒步负重前往监测点
李炜告诉记者,六月份的时候,在果洛测区作业的每一天,都会经历骤变的天气情况。明明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达到测区开始作业的时候,便下起瓢泼大雨,气温急降十来度。他的冲锋衣全部湿透,从头到脚没有一处干的地方。在测点过程中,太阳又重新升起,气温又回升到二十度。然而当他们完成测量,收拾仪器时,又开始降暴雨。如此大的温差,导致队员们白天常常拖着疲惫的身子,在外作业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今年32岁的李炜,是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航测外业分院副分院长,是此次2022年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专项四川局任务区外业负责人,统管测区安全、保密、防疫、生产等工作。在今年的6月8日,他带领队伍来到了青海格尔木,参加2022年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专项项目,开始了为期约60天的测绘工作。这次的工作目标,是将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三维模型,在日后的保护工作中,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近日,各地高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在青藏高原上,有一群人每天经历“冰火两重天”:一天高达二十度的温差,经历雨雪风霜多种天气,像是度过了浓缩的一年四季。这就是来自四川的一支测绘队近两个月的工作日常。
一天之内经历“四季” 极端气候是最大的考验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些诗句正是诗仙李白对青海山河风情的生动写照。而对于测绘人员来说,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其高寒干燥的气候条件,是对工作不小的挑战。
6月8日,队伍作业至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秋智乡,当地平均海拔4000米,地处三江源保护区腹地,人口稀少,没有可以提供住宿的旅馆,当地政府为他们安排了临时房屋。他们住进了“羊圈”里——铺了临时的床褥子,只有一个煤炉子。由于高原反应,直到凌晨四点,队员们都还坐在床铺上面面相觑,相视无言。虽然身体已是疲惫万分,但头痛和眩晕让他们整夜都无法入眠。到早上七点,又迎来新的一轮工作,他们吃完早饭又继续投入到作业当中。
一次,在位于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果洛测区218号点,高原荒漠上天气突变,狂风暴雨在临近结束测量作业前40分钟突然袭来。他的队友尧洋,为了保证测量任务顺利进行,当机立断下车扶住了在狂风中近乎倾倒的GPS接收机,在冰雨里坚持了40分钟。观测结束时,他的衣服上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晶。即使上车换上保暖的衣服,也无法快速缓解严重失温所带来的生理反应。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包括李炜在内的9名队员,实打实地在青海工作了六十天。六十天里,他们几乎是连轴转,中途没有周末,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如果不连续工作的话,就根本无法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我们一共需要测440个点。在这其中,有二三十个测绘点,车辆是无法直接抵达的。也就是说,大概有百分之十的测绘点,我们是必须全程负重徒步前往的。”作为测绘人员,李炜的仪器箱和脚架加起来重达十几斤。有一天作业的测点位于沙漠,他和队员们也一声不吭地顶着毒辣的阳光,来回徒步了近六小时。
6月15日,项目组作业至此次项目最艰苦的地区,“我们的测量队伍到达五道梁后,有的人牙疼,有的人脸肿。包括我们的司机,由于高原反应没有休息好,开车时连胳膊肘都是肿的,就跟痛风了一样。”作业到24号点位时,海拔已经爬升至五千米,由于太阳直射冰雪融化,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陷进草地。队员们强忍着严重的高原反应,每用铁锹铲五分钟都需要休息十分钟,开展着脱困救援工作。经过三人九小时的努力,最终脱困回到驻地。此时检测心率,已显示队员们心脏异常。甚至连用来观测数据的电脑,都因为气压太高而鼓包变形。
文章来源:《高原气象》 网址: http://www.gyqxzz.cn/zonghexinwen/2022/0808/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