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试验一年”:他们做了这些努力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7年1月-2018年1月,研究所某装备试验保障队赴西藏执行试验保障任务,这是研究所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装备试验时间最长、海拔最高的一次。在平原地区生活和工作习惯了的保障队员
2017年1月-2018年1月,研究所某装备试验保障队赴西藏执行试验保障任务,这是研究所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装备试验时间最长、海拔最高的一次。在平原地区生活和工作习惯了的保障队员们,是如何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工作的?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请跟随小编去看一看,咱兵工人干事创业背后的故事。
2017年1月初,九上高原的一部试验队员潘洪运,带着几个人,作为先遣部队随着专列奔向西藏。他去西藏的次数最多,同时,也是本次试验车辆--某装备试验的元老级人物--从初样车、正样车到这次鉴定试验,一次没落下全部参加。
2017年2月下旬,研究所后续大部队开启前往西藏的旅程。“最多的时候有21人在,后来因为部门任务重就陆续回来了,一直坚守在那里的有科研处曾辉,一部潘洪运,二部赵文岩,三部赵立坤,四部赵文讯、瞿志峰,医院曹庆田。”
人员少,环境艰苦,不代表做不出成绩。
经过近一年的试验,该装备的可靠性、人机环等相关性能得到部队首长的高度认可。多车在长距离急行军中,更是创造了部队列装装备机动距离最长、行驶速度最快、故障最少等多项纪录。在专项科目推演考核结束后,某战区专家考评团对装备的多项性能大加赞扬,认为是一款“实用、好用、管用”的装备,在特殊时期起到了扬国威,提士气的作用。
科研处处长雷强顺说,这次试验是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的时间最长、海拔最高的试验,无论对装备还是对保障队员都是一次极限的考验,然而,我们的装备和保障人员都收到外部最好的评价。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1
悉心服务体现责任感
到达拉萨后,潘洪运带领底盘保障人员配合部队将装备安全卸下专列,并转至某旅部对装备进行全面检查,同时组织保障人员对参试部队战士理论和实操培训,曾辉抓紧时间与部队沟通各种需要协调的问题。
2、3月的高原户外寒冷,含氧量也很低,大声说几句话都得停下脚步喘上几口大气,即便是这样,每个保障队员仍耐心细致做着各自的工作。
有一次,部队执行长距离不间断公路行军,这是之前所有装甲装备未经历过的试验。为了确保此次行军顺利完成,潘洪运带领保障队员提前一天对全部装备进行全面详细检查,行军期间也紧跟排查细小故障,确保了行军的顺利进行。
试验结束后,部队首长对该装备刮目相看:“以前的高原装备都是通过汽车平板运往目的地,就算是短途行军也不敢高速行驶,而这款装备是全程高速行驶,没有出现大的故障,充分证明了它的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
2严重高反成就忘我精神
6月底,装备转场至羊八井开展试验,海拔高度提升到4620米,好不容易适应了3000多米高度的试验队员,再次体验到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痛让他们睡不着觉,工作效率明显下降,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仍然坚持每天在试验前,对车辆进行彻底排查,保证试验车辆没有任何故障。
四部试验队员赵文迅认真对每一台车的状态进行排查,向战士们讲解试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应急方案,一台接一台,不断爬上爬下,高反严重时,就在车顶蹲下喘几口气。很多人不知道,为了这次试验的顺利开展,赵文迅在孩子出生刚9天便加入保障队,一走就是半年。
7月中旬到8月底,试验队跟随装备转场至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地方开展新的试验,高反再次来袭,研究所随队医生曹庆田放下行李,拿上医疗器械就给队员测血压,测心率,准备氧气袋,帮助队员克服高原反应。
一次,装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油料限制出现故障,这对保障人员高海拔野外抢修提出了考验,两车间相隔100米,但就是这100米,保障队员每一次的移动都会引起猛烈的气喘。
3雨雪风沙练就顽强意志
8月初,部队开展考核推演。保障队凌晨两点就到达现场。在零下几度的野外,队员们个个双腿冻得失去知觉。
8月下旬的一天,一台车发动机故障,现场必须分解动力舱更换发动机。那天的天气特别恶劣,大风肆虐,雨中夹杂着冰雹,潘洪运带领瞿志峰,赵立坤,赵文岩等人,配合总装厂人员进行动力舱的分解。身上的大衣淋湿了,寒风吹得人睁不开双眼,但这些都阻挡不住同志们的干劲。累了,就坐在车底休息会;饿了,就吃几块压缩饼干。 文章来源:《高原气象》 网址: http://www.gyqxzz.cn/zonghexinwen/2020/092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