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市气象局马军:唐古拉山“气象保障兵”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气象报记者?金泉才?通讯员?陕晓霞 7月的一个清晨,电话铃声吵醒了正在沉睡的他。一看电话号码,睡意顿时飞至九霄云外。“喂,小马哥,气球刚放出去,雷达信号突然消失了,
中国气象报记者?金泉才?通讯员?陕晓霞
7月的一个清晨,电话铃声吵醒了正在沉睡的他。一看电话号码,睡意顿时飞至九霄云外。“喂,小马哥,气球刚放出去,雷达信号突然消失了,怎么办?”电话那头,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探空站——青海省唐古拉山沱沱河气象站副站长苗培林。“小苗,赶紧启用备份接收机,确保数据完整,我们马上就来。”说完,他带上“行头”便急匆匆离开了家。
他是格尔木市气象局大探分中心副主任,80后的回族小伙儿马军,大家亲切地叫他“小马哥”。
马军赶到单位,在中心监控系统上察看了一下沱沱河气象站雷达运行情况,便拿上早已准备的零件和维修工具,带着几个人踏上了无数次穿梭过的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地处无人区,天气变幻莫测,路况极差。400多公里的路,他们经常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虽然是夏季,但这里依然寒风凛冽,气温很低,需要穿羽绒服、秋衣秋裤才能御寒。因为经常要上唐古拉山,所以妻子专门为他准备了一身“行头”,放在衣柜的固定位置,方便紧急情况下随时取用。
黄昏时分,马军一行人终于到达海拔4533米的沱沱河气象站,而此时的沱沱河却是雷雨交加。
一下车,风夹杂着雨滴,雨水“啪啪”地打在大伙儿的脸上。顾不上擦去脸上的雨水,马军快速走进探空值班室开始检查设备,排除故障。经排查,马军发现,近期持续性降水加上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大,导致雷达密封性不良,造成信号丢失。
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便开始检修探空雷达,终于在放球时间到来前将其恢复正常。看到探空气球升上天空,他开心地笑了。
7月30日是回族的古尔邦节,身为回族人的马军不能回家过节,依然和同事们奋战在汛期气象服务保障一线。“这是我儿子的第一个古尔邦节,我却不能和家人一起过。”马军有点难过,但是,他很快整理好情绪,继续出发。
马军检查维护气象仪器。
由于格尔木市区域气象自动站多处在高海拔无人区,路途遥远,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区域内交通不便。为了能尽快完成建设任务,马军和他的同事们经常几天都驻扎在野外。通往观测站的道路无法通车时,他就和同事们扛着设备,徒步跋涉。
一个站建完,马军和民工师傅商量:“趁天黑之前,我们抓紧时间把下一个站建出来吧!”师傅们十分不解地说:“天都快黑了,我们明天干不行吗?你们干活儿这么拼命啊!”
驻扎高原无人区,低至-20℃的气温和稀薄的氧气让马军和同事们吃饭都成了难题。每次出发前,他们都会购买一些土豆、萝卜、方便面等简单的食材。
“遇到好天气,我们就能吃顿面片。”马军笑着说道。高原地区天气变化无常,上一秒还晴空万里,下一秒就雪花飞舞。沙尘来袭时,风裹挟着沙子打在脸上,如砂纸擦过一样,让人睁不开眼,嘴里的沙子怎么吐也吐不干净。
“喝过雪化的水,吃过混沙的饭,走过天边的路……”这就是马军的工作日常。
马军和他的同事们是穿梭在青藏线上的气象保障兵。唐古拉山,这个“雄鹰飞不过的地方”,他们却无数次奔波,克服严寒、缺氧等困难,奔赴一个又一个现场,抢修、新建自动气象站,维修保障一线处处有他们的身影。
正是因为有这些幕后的“气象保障兵”在默默付出,使得格尔木市气象部门汛期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全市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
文章来源:《高原气象》 网址: http://www.gyqxzz.cn/zonghexinwen/2020/091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