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川藏|中山干部奔走高原办农场,藏民变身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地处川藏交会处、金沙江上游东岸,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是甘孜州面积最大的县之一。全县辖16个乡(镇)130个行政村,人口5.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5%。地广人稀
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地处川藏交会处、金沙江上游东岸,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是甘孜州面积最大的县之一。全县辖16个乡(镇)130个行政村,人口5.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5%。地广人稀的白玉县经济发展缓慢,是四川省典型的高原经济弱县,还曾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
从白玉县城出发,越野车一路在草原上爬升,经过3个半小时,才到达海拔3300米的赠科乡定布村。赠科乡是白玉县的耕地大乡,拥有大面积的连片土地,具备发展种植业的优良条件。但是囿于交通闭塞,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缓慢,很多村民没有能力开展专业化种植。半农半牧的赠科乡地区,农区农作物种植仍集中在青裸、土豆、芫根等少数种类上,名优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类较少,难以形成产业支撑效应。
当地农民坐拥良田却只能满足温饱,这成为中山援川干部“急在心里”的牵挂。
2018年5月,尹健被中山市选派到甘孜州,参加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并驻白玉县,挂任白玉县委常委、副县长。“如何让村民利用手里的资源实现增收致富?”成为他思考的重点。他频繁下乡到各村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受援地白玉县干部深入对接,协调当地各类资源,谋划通过产业援建项目帮扶村民。经过受援双方共同商议,“白玉县现代农牧民家庭建设项目”于当年正式确定。
项目要启动,首先需要完成土地流转,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项目运作。定布村成为当地开展土地流转的第一块“试验田”。赠科乡定布村党支部书记布绒回忆,当时村民对“土地流转”这个新事物还有所顾虑,中山、白玉两地干部持续耐心地走进定布村,连续3天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宣讲政策、解答疑问,部分村民最终同意开展土地流转。很快,定布村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就增加到37户。
赠科乡定布村党支部书记布绒介绍,全村已有37户村民参与土地流转。何伟楠 摄
2018年,中山市投入第一批援川资金100万元,在定布村建设了2座双拱双膜连栋大棚,用于种植金丝皇菊等高原经济作物。
2018年,中山市投入第一批援川资金100万元,在定布村建设了2座双拱双膜连栋大棚。何伟楠 摄
目前,定布村已建成的2座双拱双膜连栋大棚内,主要种植金丝皇菊等高原经济作物。何伟楠 摄
2020年,中山市再次投入援川资金140万元建设5座地下储热式日光温室大棚,共2500平方米,将用于种植高原蔬菜等经济作物。
村民曲珍一家,就是最早一批参与土地流转的人。2018年,她将家里18亩土地中的11亩地拿出用于流转经营,其他土地用于口粮种植,夫妻两人则一同到项目基地工作,两人通过土地流转和打工两项一年可以收入3万多元,收入相比以往大幅增加。高原上办起了农场,如今曲珍和丈夫每天只需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达工作地点,实现了工作、顾家两不误。
曲珍一家是定布村最早一批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2018年,她将家里18亩土地中的11亩用于流转经营,如今她和丈夫在大棚基地内打工。何伟楠 摄
定布村的土地流转经营“试验”实现了带动效应,2019年,与定布村相邻的扎马村、下比沙村,也开始参加土地流转,参与现代农牧民家庭建设项目运营。截至目前,三个村子土地流转总面积已经近2000亩。
“通过土地流转带动项目运营,再以项目运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中资源要素的良性互动循环,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白玉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项目办主任郭小波表示。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何伟楠
“走进川藏”系列报道
1、走进川藏|高原之巅,山海人共追小康梦
2、走进川藏|山海同心,跨越高峰更向前
3、走进川藏|新村新气象,藏民融入现代社区新生活
4、走进川藏|高原县城医院来了中山专家
5、走进川藏 | 藏族姑娘大学毕业回乡,为藏猪产业“代言”
【作者】 何伟楠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文章来源:《高原气象》 网址: http://www.gyqxzz.cn/zonghexinwen/2020/0915/359.html
上一篇: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下一篇:格尔木市气象局马军:唐古拉山“气象保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