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论文_青藏高原近地层热低压变化特征及其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原涡研究现状 1.2 热低压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介绍 2.1.1 常规资料 2.1.2 高原涡数据集介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原涡研究现状
1.2 热低压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介绍
2.1.1 常规资料
2.1.2 高原涡数据集介绍
2.2 方法介绍
2.2.1 高原低压指数计算
2.2.2 合成分析
第三章 高原热低压强度变化及结构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资料和方法
3.3 热低压演变特征
3.3.1 低压中心移动路径
3.3.2 环流形势
3.3.3 热低压强度变化及阶段划分
3.4 动力场特征
3.4.1 物理量垂直分布
3.4.2 涡度场及流场
3.4.3 垂直速度及散度场
3.5 温湿结构
3.5.1 温度平流
3.5.2 暖心结构
3.5.3 相对湿度
3.5.4 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
3.6 地面加热作用对热低压建立和发展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原热低压强弱对高原涡的影响
4.1 引言
4.2 资料
4.3 热低压与高原涡的相关分析
4.4 高原热低压强弱对高原涡的影响
4.4.1 源地及移动路径对比
4.4.2 生成频数对比
4.4.3 强度、冷暖性质及面积对比
4.4.4 持续时次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文章摘要:高原涡是高原热力、动力作用及大地形造就的独特天气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及东移会对高原及高原下游地区降水有重要影响。论文将从气候学角度讨论热低压强度变化对高原涡的影响。利用1988-2017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热低压结构特征进行精细化研究,讨论地面加热对其建立和发展的影响。选取成熟阶段的热低压计算高原低压指数,采用《青藏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数据集》,对比分析夏季高原热低压强、弱年,高原涡源地、路径、频数、强度、冷暖性质、面积、持续时间等特征,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讨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环流形势、位势高度空间距平场及多年统计分析热低压强度变化,将高原近地层热低压分为初生阶段(5月),成熟阶段(6-8月)及衰弱阶段(9月),初生阶段热低压范围小且独立性较差,与高原南侧印度低压区相连;成熟阶段热低压稳定而强盛,水平、垂直范围最广;衰弱阶段热低压强度迅速减弱,低压区范围缩小并北抬。(2)热低压高度可达500hPa-450hPa,其内部为正涡度、负散度区,受上升气流控制,呈暖干结构,越接近地面中心暖干特征越明显。夏季,降水释放潜热加热高原上空大气,利于热低压发展得更为深厚,高原东部强的潜热加热使热低压范围向东延伸。(3)高原低压指数与高原涡个数呈显著负相关,热低压强(弱),高原涡生成频数多(少)。高原涡生成源地集中在高原中西部地区。热低压强年,西部涡、中部涡较热低压弱年偏多,东部涡较热低压弱年偏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原上空上升气流强盛,热低压强年环流形势、水汽条件更利于高原涡生成。(4)热低压强(弱)年,高原涡强度偏强(弱),暖性涡偏多(少),面积偏大(小);初生时期高原涡强度对地面感热响应很敏感,伴随高原涡不断发展东移,地面感热对高原涡强度影响减弱;热低压强年,高原西部强感大值区配合高原东部上空深厚的暖湿中心,使暖性涡在生成发展的过程中,暖心温度始终偏高。(5)热低压弱年长生命史高原涡(≥60h)数目偏多,其原因可能与潜热及冷平流分布有关。热低压弱年高原上空潜热显著偏强,高原南部、东部主要受冷平流控制,对长生命史高原涡的生成有正面影响。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716/d.cnki.gcdxx.2019.000011
论文分类号:P44
文章来源:《高原气象》 网址: http://www.gyqxzz.cn/qikandaodu/2021/1110/940.html